國泰世華網路銀行
國泰世華銀行
淨值:94,407M
資產總額:1,544,978M
存款餘額:1,329,463M(7)
放款餘額:851,155M(11)
國內分行家數:161
員工人數:5,982
臺灣中小企銀
淨值:43,490M
資產總額:1,200,172M
存款餘額:1,029,606M(11)
放款餘額:915,555M(9)
國內分行家數:124
員工人數:5,150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淨值:126,436M
資產總額:1,683,992M
存款餘額:1,306,791M(8)
放款餘額:916,233M(8)
國內分行家數:134
員工人數:8,756
設立金控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將銀行、證券、保險三者相結合,達到擴大規模並且具有綜效互利的效果。雖然各大金控都努力的想要朝三者皆大的方向邁進,但幾年下來,幾乎都還是在主力項目單引擎發展,華銀、一銀、中信、台新等銀行金控依然以銀行為獲利來源,元大、日盛以證券為主,新光金則依然靠保險為主力。然而,蔡家兄弟的兩大金控,國泰金與富邦金卻成功的發展出了雙引擎與三引擎,可謂金控的最佳典範。
國泰人壽在台灣保險界的地位不用多提,在台灣沒有一張國壽保單的人還真的不多。然而,國泰世華銀行在民營銀行的地位也不容小覷,存款量排行第七,不只是民營銀行之首,更是贏過了官股的彰銀與台企銀。分行161家也在所以行庫中名列前矛,單以國泰世華銀行成立金控都贏過大部分的民營金控,更遑論還有一個國泰人壽了。
只是,這對雙引擎還是不夠平衡,國泰人壽威名太盛,每當新聞媒體提到國泰金控時,不論是好是壞,總是以國壽為報導主體,而每次牽動股價的高低,也常常是跟國壽的獲利有關,而鮮少看到國泰世華銀行的消息。當然,這也跟國泰世華銀行的低調有關。原本,世華銀行就是一間相對不張揚,默默賺錢的銀行,在與國泰合併之後,依然保持作風。
不像中信金、富邦金甚至台新金一樣的狂衝猛衝,國泰世華銀行在民營銀行中的風格被感覺跟官股銀行比較像。即使仍然需要推基金、保險,有業績壓力,但步調似乎沒有其它民營銀行那麼快。即使流動率不低,但卻有不少員工依然會說國泰世華銀行算是比較有人情味的銀行,裡面老人的比率也不低,這在民營銀行中是少見的。
事實上,國泰金控仍在為了如何調節雙引擎而困擾不已。國泰人壽是以業務員為銷售主力的方式在經營保險業,數十年下來也證明成效非凡,將第二名遠遠的拋在後面,穩居台灣保險業霸主地位。然而,隨著銀行通路銷售保險興起與外商壽險公司競爭,國壽即使處於領先地位,依然試著改變,除了運用國泰世華銀行的通路大量銷售保險之外,也推出了不少招收優秀新人的方案。
然而,發展銀行通路保險雖然是利基,但卻與國壽原本的業務員大軍行銷模式相衝突。國壽具有領導品牌威力,所以當有人想買保險時,國壽的保單一定會被列入考量,也就是說,銀行通路雖然擴大了國壽的客源,但某種程度是將業務員原本可以承作的保險業績給搶走。因此,即使在同屬國泰集團,依然會發生矛盾的情形。
而且,國壽的保單就如同統一的產品一樣,即使全家、萊爾富等便利商店看統一不爽,他們也無法將統一的產品下架,不然就會流失很多的消費者。而其它銀行對國壽保單的想法也一樣,雖然明知是幫國壽推銷保單賺錢,但若是少了國壽保單這個選擇,那依然會流失不少消費者。所以即使沒有國泰世華銀行這個銀行通路,國壽的保單依然在其它銀行通路熱銷。
而雖然透過不停的合併讓國泰世華銀行在民營銀行中居領先地位,但相較於國壽的霸主地位,加上集團的老闆原本就是經營保險業的專家,自然國泰世華銀行在金控內的地位不如國泰人壽。甚至,目前國泰世華銀行的營運幾乎都是以前世華銀行的人。可以說國泰世華銀行的定位比較像是世華銀行的人繼續經營世華銀行,但需要在上面掛個國泰的名字。
世華銀原本就是比較低調的銀行,加上在集團內的地位並不如其它以銀行為主力引擎的金控,因此自然在衝刺度上會不若其它民營銀行。除了銀行通路保單會搶到原國壽的業務員保單之外,國壽本身也會推出類似銀行房貸的商品,可以說業務員也在搶國泰世華銀行的生意,所以說保險業務員也不必然會將客戶轉介到銀行端。只能說,國壽數十年的業務大軍經營模式與世華銀行的營運方式本來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硬要湊在一起,只能是各玩各的,不求發揮多少綜效,只求別互相拖累就很好了。
對很多銀行金控而言,成立保險公司或者是尋求保險業者的合作,只是希望藉由保險通路來擴大客源,並且賺取更多的佣金或手續費收入。畢竟,與其賣別家金控的保單,不如賣自己家的,這樣賺比較多。在這種觀念下,保險只是一個輔助銀行行銷與獲利的方式,是輔助銀行用的。當然,若是保險的部門能夠莫名其妙的壯大,那更是意外的收獲。
然而,國泰金的情況完全相反,國壽規模太大了,即使沒有國泰世華銀行,國泰金控依然是很大的金控。因此,不同於其它銀行將保險當成輔助的地位,在國泰金控,國泰世華銀行倒像是國壽的助手,專門替國壽銷售保單。而對原本世華銀行的人而言,國泰金對待他們還算寬容,並不像其它民營銀行一樣合併後將人逼到絕境,加上國泰金的高層光處理保險端就處理不完了,也沒太有空來管銀行的事,因此他們也樂的輕鬆,用以前在世華銀行的態度來對待國泰世華銀行。
因此,國泰世華銀行所呈現出來的感覺與其它民營銀行不太一樣。即使規模很大,但感覺卻不若其它民營銀行積極,甚至在授信的嚴謹度上比某些官股行庫更高,可說保有以前世華銀的風格與混進了一點國壽的穩健。或者是說,銀行端並非主力所在,不求躁進,穩定成長即可,因此不用冒險授信,好好的扮演金控第二人角色即可。
也不像其它民營銀行硬分什麼MA、ARM或櫃台人員的人才榨壓法。國泰世華銀行給坐櫃台的高辦薪水還算不低,加上許多購買自家保險的補貼與還可以的年終,在民營銀行中,在國泰世華銀行坐櫃檯的待遇算是很接近官股銀行的。事實上,國泰世華銀行的經營與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像官股的方式,而不像其它民營銀行。換個角度說,就是國泰世華銀行的步調在民營銀行中算是比較緩慢的。
當然,業績壓力仍是民營銀行不可承受的重,而這也是流動率高的主因之一。只是,相較於其它大型民營金控,國泰世華銀行的壓力相對小,福利也相對好,當然主管的要求也比其它民營銀行低一點。畢竟,國泰世華銀行的定位比較像是國壽的助手,而且某種程度也算家大也大,每年獲利也都很不賴,所以並不像其它銀行金控一樣,一定要將員工的業務能力擠到最大才行。
當然,國泰世銀行除了高辦之外,也招所謂的MA,即使名字不一樣是叫CMA,本質上還是精英儲備人員。中信、台新是用高薪將最好的人才引誘進來,然後在短時間內壓縮,盡快推上火線扛業績。官股銀行像一銀的MA,則像是用較高的薪水的招攬一些高學歷與英文好的行員,來證明也是重視人才的,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而國泰金的CMA比較類似這兩個的中間,以民營銀行的立場,付更高的薪水當然要做更多的事,絕不可能跟官股一樣只做個高薪櫃台。但是卻也沒有一個機制跟其它民營銀行一樣去榨壓這些所謂的精英人員。對很多銀行而言,招人才進來容易,但要有個可以訓練人才與讓人才發揮的場合卻是困難的,要像中信金一樣能夠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一個能扛業務的RM是很不容易的。
要足夠的資資能夠在短時間內吸收企金、聯貸、中小信保、甚至外匯等專業知識。接著還要有面對企業戶大小老闆們的能力,如何應對進退也都需要訓練,接著要能夠率隊作戰,除了要有抗壓性之外,還需要有強大業務能力。整個流程從選才到訓練完畢確定是人才,需要時間更需要一套完整的培訓與發展模式。當然,整個銀行的風格也都要是能力至上,業績至上才行。
很遺憾的,國泰世華銀行的發展步調先天受限於世華銀行的經營風格,穩健但自然也比較緩慢。後天則是因為非金控內最主力的業務,所以受到高層關愛的眼神也不若國壽,自然比較沒有求新求變的動力。可以說,國泰世華銀行比較像是一銀與華銀的發展模式,想在穩定中求變化。給予一線行員還不差的福利,但也有一定的業績壓力,即使招了MA,但卻也沒有太大的表演舞台,培訓與受訓的內容也不太有體系,頂多就是各部門走門看花之後,就塞進一些聽起來還需要人才的部門,然後就算是完成了人才養成的整套流程。
當然,最大的差別是,在官股銀行,即使都做不到業績,只要挨的起主管的嘮叨,基本上還是能夠一直待下去的。而在國泰世華銀行,即使再像官股銀行,即使只是國壽的輔助銀行,業績依然是考核的主因,做不到業績,滾人的機會還是非常大。只能說,民營的本質依然還是業績至上,沒有業績能力的人,再有人情味的民營銀行,也是待不久的。
最後,國泰世華銀行家大業大,即使步調不若中信金、富邦金快,但像官股行庫一樣,每年還是能夠穩穩的賺進大把的銀子。銀行內的老人大多是世華銀的老人,新進行員待很久的比率即使比其它民營銀行高一點,也依然不算高。要在國泰世華銀行養老似乎不是件頂保險的事,目前的安定只是來自於高層對雙引擎模式的不熟悉,以後朝中信金與富邦金的模式發展似乎是可預期的。只能說,想自我實現,證明自己的能力,依然以中信、富邦或其它外銀為首選,想過個平穩的人生還是想辦法努力考進官股,比較有保障。
來源:http://www.wretch.cc/blog/lintan5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